認識客家四寶_113學年
附錄:
大風草補充:
1. 大風草為客家婦女產後沐浴、消毒驅風及驅邪之藥草,客家人將之視為產婦坐月子的天然聖品。使用方法是將大風草曬乾或陰乾,其莖葉用於煮水沐浴,而根部則加入「雞酒」中燉煮食用,具有預防感冒和產後風痛(月內風)等功用,一般居民亦取其根部與瘦肉煮食服用,用來治療風邪感冒咳嗽。
2. 大風草以根、嫩枝、葉入藥,在藥用上其性味為辛、苦、溫。效用:葉與嫩枝有袪風消腫、溫中活血、殺蟲,可治寒濕瀉痢、感冒、風濕、跌打、瘡癤、濕疹等;根部有袪風消腫、活血散瘀之效,可治風濕、跌打之症;葉片加工品有通竅、散熱、明目、止痛,可治熱病神昏、驚癇痰迷、目赤紅痛、口瘡、癰瘡、黴菌性陰道炎、燒傷等。主成分含揮發油左旋龍腦,以及少量桉葉素、左旋樟腦、花椒油素等。
魚針草補充:
1.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高約1-2公尺。莖四稄形,具淺槽,多分枝,密被白色短柔毛。葉對生,闊卵圓形,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截狀闊楔形,邊緣為不規則齒狀,草質,上面欖綠色,被短毛,下面灰綠色,有極密的白色短絨毛;苞葉葉狀,向上逐漸變小,超出輪繖花序,具短柄或近無柄。輪狀聚繖花序,頂生,花萼淺綠色;花冠粉紅色或淡紫色,具二唇,上唇直伸,下唇平展。果實為圓形小堅果,成熟時黑色,具有光澤。
花期:夏至秋之間。
果期:冬季。
繁殖方式: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解熱、袪風、除濕、止痛。
2. 清代的《陸川本草》記載:「防風草,別名臭蘇頭與鴨兒蔑,苦辛,微溫,驅風發表,行氣疏滯,治感冒身熱,嘔吐,腹痛,四肢麻痹,蜂、蠍蟲傷。」《南寧市藥物誌》記載:「防風草,辛,溫,微苦,袪風散熱,解毒止痛,治瘡瘍,關節疼痛。」因此,民間常用魚針草治療感冒、腹痛嘔吐、腸胃炎、風濕性關節炎及其他炎症。
3. 魚針草可全草入藥,在民間為常用的藥草。主治風濕骨痛、、風濕性關節炎及其他炎症、感冒發熱、嘔吐腹痛、胃氣痛、腸胃炎、皮膚濕疹、搔癢、瘡癬、癩瘡、腫毒、瘡瘍、痔瘡以及毒蟲蛇咬傷等症,其有解熱、袪風濕、健胃、解毒、止痛之效。
紫蘇補充:
1. 紫蘇原產於東南亞、中國中南部、印度喜馬拉雅山區等,在亞洲的溫暖地帶栽培普遍,在中國種植歷史約有2000年,明代李時珍曾記載:「紫蘇嫩時有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可見紫蘇在中國的飲食中很常見,具特殊芳香味,常用於養生蔬食之調味用,或用於醃漬食品用,可烹製各種菜餚、佐魚蟹食用、烹炒肉類等。
2. 在藥用上,以葉入藥,中藥名為紫蘇葉;以果實入藥,中藥名為紫蘇子;以莖入藥,中藥名為紫蘇梗。其性味辛、溫,具有香氣,入肺、脾二經,具有發散風寒、理氣、和營、止痛、健脾胃、消痰止咳、行氣寬中、解魚蟹毒之效,可治風寒感冒、傷風頭痛、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等。
3. 紫蘇辛溫能發散風寒,味辛能開宣肺氣而止咳嗽,故用於感冒風寒表實証,症狀有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兼咳嗽等,常配前胡、桔梗等同用,如杏蘇散。在《名醫別錄》謂紫蘇:「主下氣,除寒中。」 紫蘇辛散溫行、氣香醒脾,故能行滯氣以和胃,用於感冒風寒表証而兼脾胃氣滯之胸悶不舒、嘔噦惡食等症,常配香附、陳皮等同用,如香蘇散;用於妊娠感冒氣機不利引起胎動不安、胸悶噁心者,多以蘇梗配砂仁、陳皮等同用。 紫蘇有芳香辟穢、辛溫散寒,故能解魚蟹毒,在中醫認為魚蟹乃生冷寒濕之品,故可用於進食魚蟹等寒涼之物所引起的吐瀉、腹痛,單用或配生薑、半夏、藿香煎湯服。在民間用紫蘇葉與魚蟹一同煮服食者。
4. 分布:臺灣地區普遍栽培,並常見野生生長。形態: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200公分,全株具芳香味。莖直立,多分枝,紫色或綠色,鈍四棱形,密被長柔毛。葉單葉對生,被長節毛;葉片闊卵形、圓形或卵狀三角形,先端驟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面被柔毛,下面被平伏長柔毛及細油腺點。輪生聚繖花序,由2花組成偏向一側成假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長柔毛;苞片圓形或寬卵形,具端尖,全緣,被紅色腺點,邊緣膜質,具緣毛;花梗密被柔毛;花萼鐘狀,直伸,10脈,被長柔毛和黃色腺點,頂端5齒,2唇,上唇寬大,有3齒,下唇有2齒,結果時增大,基部呈囊狀;花冠唇形,白色或紫紅色,花冠筒內有毛環,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4枚,著生於花冠筒內中部,花藥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枚,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灰褐色,近球形,有網紋,種子細小。花期6-8月,果期7-9月。 繁殖方式:種子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散寒、理氣、和胃、利尿、促進消化。表虛自汗者忌用。
5. 現代研究紫蘇葉具有鎮靜、解熱、興奮性膜抑制作用、對胃腸道的作用、止咳平喘祛痰、止血、抗凝血、升高血糖、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抗誘變作用、抗微生物等。
紫蘇子具有抗癌作用。紫蘇梗具有孕激素樣作用、干擾素誘導等。紫蘇的應用很廣,紫蘇葉含有各種維生素、鐵質等,香氣特殊,令人愉悅,具有鬆弛緊張之作用;其莖葉可作為蔬菜食用,可用來醃漬酸梅,並有殺菌防腐功用;種子可提煉香油、調味料等;花可蒸餾精油,作為化粧品或牙膏的香料原料。
紫蘇在春、秋季時以種子播種,種子具好光性,覆士不宜太厚,播種後保持土壤的濕潤即可,在苗期須多留意注意蚜蟲危害。宜選擇日照充足環境栽培,因日照時間太短會抽出花穗。
馬利筋補充:(尖尾鳳)
1. 分布:臺灣各地觀賞栽培、或近郊野生化 形態: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約1公尺,全株富含白色乳汁。莖節明顯,不具分枝或僅先端有分枝,幼枝披被細柔毛。葉對生,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銳形,基部漸狹而延伸至葉柄,紙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淡綠色;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6-9條,細脈略明顯。聚繖花序,花冠5深裂,長橢圓形,紅色;副花冠5枚,匙形,1角狀突起,花期春至秋間。夢葖果,果實成熟時裂開,種子多數,棕黑色,扁平,頂生一束絨毛,有利於飛散傳播。花果期在春至初夏。 繁殖方式: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消炎止痛、袪痰解毒。 原產於熱帶美洲,引進台灣後已馴化,多作庭園栽培或馴化野生於平地至低海拔的山野處,多見於開闊地或叢林邊緣或路旁,在野外極為常見,全株有毒,應小心使用,其花色鮮艷,為蜜源植物,亦為樺斑蝶幼蟲的食草,馬利筋所含的強心配醣體calactin,經由幼蟲攝食後,可儲存在體內但卻不會影響到幼蟲生命,而幼蟲可以藉此防禦天敵的捕食。
2. 在藥用上其性味苦、寒,有毒性,須慎用。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血、消腫止血之效,治乳蛾、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痰喘、熱淋、小便淋痛、崩漏、帶下、月經不調、癰瘡腫毒、濕疹、頑癬等。根部具有止血、殺蟲、解毒之效。
3. 馬利筋全草主要含有的毒性成分為維生素A酸(retinoids)、強心配醣體(cardiac glycosides)類物質、asclepin、calotropin、uscharin和calactin等。 目前人類中毒案例較少,但其有毒成分組成與夾竹桃科的有毒植物成分為同類型的強心配醣體,故中毒症狀與夾竹桃中毒類似,衰弱、腫脹、無法站立或行走,發高燒、脈搏加速但微弱,呼吸困難、瞳孔放大等均為馬利筋中毒時可能出現的症狀。 馬利筋性喜向陽、通風、溫暖、乾燥環境,土壤需求不嚴格,屬陽性植物,半耐寒。栽培過程中以摘心方式來促進分枝,增加開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