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學習專區 navigate_next 國小三年級 navigate_next 上學期 navigate_next 德行教育 navigate_next 孝經-孔子與曾子的故事

孝經-孔子與曾子的故事

教案連結:簡報學習單

 

課程名稱

經典讀誦-孝經

教學者

王鳳英

實施對象

三年級學生

總節數

1 節, 40 分鐘

單元名稱

孝經-孔子與曾子的故事

核心素養

孝順父母、尊敬師長

參考資料

網站:
曾子與《孝經》

https://reurl.cc/5dv4Q6

孝經白話註解

https://book.bfnn.org/books2/1713.htm#a01

孝經圖解-開宗明義章第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R8VFSTO6A

教學設備/資源

1.筆電、顯示器。

2.學習單(每位學生一份)。

學習目標

1.    了解《孝經》的起源,由曾子傳承孔子之道

2.    學習曾子盡孝的典範

3.    能實踐孝順的目標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時間

備註

【引起動機】

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的圖。(用圖片講,分部位,時間先抓7分鐘)

1.  猜猜看:
u畫中的人物是誰?(由學生猜)
v地點在哪裡?(由學生猜)
w什麼時間?(由學生猜)
x做什麼事情?(由學生猜)

2.  解答:
u畫中的人物是誰?(答:孔子與曾子)
v地點在哪裡?(答:孔子的家)
w什麼時間?(答:孔子閑居在家時,曾子侍奉老師)
x做什麼事情?(答:孔子與曾子說話)
後面來看這張畫主要要表達的故事。

3.  這張圖主要說明曾子傳承孔子教授的孝道,著作孝經。

4.  孝經起源圖片解說:(簡報抓小細節放大作重點字)
(1)
【人】畫中的人物是誰?(答:孔子與曾子)
u孔子,額頭寬廣、顴骨高聳、為人忠厚,而且又是大智的老者。
v畫作的曾子是一派憨厚的樣子,他對老師的教誨是無怨無悔的追尋,他是真正得到孔子的傳承,同時也是孔子孝經的傳人。
(2)
【地】地點在哪裡?
u有一天在孔子家。
v曾子陪著老師,在蓆子上坐著。
(3)
【時】什麼時間?
u有一天孔子閒居在家。
v這時候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刪詩書,訂禮樂,贊易,修春秋,並用閒暇之餘講學。
補充
(資料來源: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齊家安天下https://reurl.cc/xvpXXb)
詩書禮樂都是既有的古典,孔子下了刪訂整理的工夫,借著取材的編纂修訂,傳達對古文化繼承的整體理念。
(4)
【事】做什麼事情?
u孔子告訴曾子:「有人生的大道理,可以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能治國平天下,你知道這種大道理嗎?」曾子離開草蓆,叩問孔子說:「我是一個天資駑鈍的人,我哪裡知道這樣的大道理」,孔子就告訴他,這就是孝道的內涵。孝能承天,也能夠治人。
v孔子正在講述孝的道理。右手指天,代表孝能承天;左手又彷彿告訴曾子,孝道可以治理國家讓全國上下和諧。
Ž曾子聽到老師講的道理,內心非常的歡喜,將老師所講的謹記在心,而且立定志向,將老師所說的做一個圓滿的傳承。
(5)
【物】看到哪些物品?

u身旁的書桌跟竹簡,代表孔子精通古籍。
v孔子右邊的公孫樹,代表著傳承,曾子從孔子講述中得到孝道的傳承。

補充(教師知道即可,視情況跟學生說)
畫松除了是畫家的絕活之外,也象徵江先生自我的期許,江先生一路的苦學,眼前畫松砥礪自己。這張圖,畫家要經營的就是孝經的傳承。
w畫中的祥雲,代表氣氛非常吉祥,講學孝道,是天地間最吉祥的事情。
補充(教師知道即可,視情況跟學生說)
歷代畫家都是畫孔子身邊很多學生,孔子對曾子講學。只有江先生畫的開宗明義章,是畫孔子跟曾子兩位,這也符合經上說孔子閒居時,曾子做了侍者,孔子單獨調教曾子,並且告訴他孝道的重要。

7’

 

【教學活動】

1.    介紹孝經內容:
u孝經是曾子將孔子講述的孝道紀錄下來,跟學生們討論研究,由學生們記載而成的一部書
v全書分為十八章,將社會上各種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層級,而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詳細說明如何行孝、盡孝。
w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已列入《十三經》之一。
x開宗明義載:「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白話】「這個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一開始,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充當公僕,替長官辦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民眾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這便是立身,這才是孝道的完成。」
y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從孝道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著名的蒙訓書《弟子規》就是從《論語.學而》第六則所擴展而成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有餘力,則學文」,學由孝悌出發,先要學做人,再學知識文化,而學做人由孝順父母開始!
補充(給教師)
呂維祺《孝經或問》中稱:「孝經為何而作也?曰,以闡發明王以孝冶天下之大經大法而作也。」
漢書藝文志上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社會上奉為圭皋,人人所應遵守的德目。
想一想:
古人將「孝」特別寫成一部經典,代表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小朋友平時有沒有落實「孝道」在日常生活呢?分享看看。(學生自由回答)
弟子規經句: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2.    認識曾子:
(資料來源: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39076&la=0&powerMode=1)
曾參(西元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父親曾點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對孔子的教誨謹遵奉行,《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孔子的孫子),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曾子」。

3.    孔門四配:
四配,指孔廟大成殿內「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兩側配祀的四位儒家聖人,分別為「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
子思是曾子的學生,孟子是子思的學生。

4.    孔子的傳人:
《孝經》不傳於他人,為何傳給曾子?
首先,曾子是位孝子;中國的《二十四孝》裡,曾子真是一位大孝子。
其次,曾子是位好學之人,他怎麼好學的呢?《中庸》裡面說:「人一能知,己百知;人十能知,己千知。」換句話說,曾子是用他人百倍的功夫去努力成就的。「人一能知,己百知。」用如此百倍的精神去努力,再笨的人都會成功。
第三,曾子是「傳不習乎」,學習之路是不斷的預習、練習與複習,不像一般人學後都束之高閣。不聰明的人如此用功,最後當然得到「一貫之旨」,所以傳道於曾子。
補充
束之高閣:把東西捆起來,放置於閣樓上。比喻棄置不用。
想一想:
曾子是個愚笨而且反應遲鈍的人,但是他好學而且努力,透過不斷的預習、練習與複習,得到孔子的傳承。想想看,你在學習的時候,有沒有專注在學習的這件事情上面呢?對於學習你是怎麼看待的呢?(學生自由回答)
弟子規經句: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5.    曾子重視孝道:
曾子非常重視孝道。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慎終」就是重視和講究喪事喪禮。喪禮是人在世的告別,尤如文章最後劃上句號,是人辭世的一個典禮,故不得不隆重和莊嚴,讓家屬和親朋戚友可以致哀和悼念。
「追遠」就是祭禮,中國人重視春秋二祭,會到先人的墓地拜祭,清明掃墓、重陽登高。

若至親去世,子孫也會在先人的生忌和死忌作拜祭,以表孝心。因為先人雖已逝去,但精神常留在世人心中,關係仍存,所以說「民德厚矣」。
想一想:
孝順不僅是在父母在世時要孝順,父母百年後仍要有恭敬的心對待父母。想想看,為什麼先人逝去,我們仍要恭敬的對待呢?(學生自由回答)
弟子規經句:
喪盡禮,祭盡誠; 事死者,如事生。

6.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
曾子一生遵守孔子的教誨,臨命終的時候,請學生看看他的身體是否完整沒有損傷,做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他告訴學生,我戒慎恐懼的走完一生,現在我不會再有機會傷害身體,也不再有機會違背孝道,終於可以安心了。曾子有別於一般人面臨死亡的呼天搶地、措手不及,而且能維持孝道到最後的臨命終,就是孝道最高的表現,叫做「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终也。」
想一想:
曾子在臨終之前都還擔心父母他的身體有沒有損傷,對待父母給予的都這麼珍惜愛護。我們平常有沒有珍惜自己呢?強健好體魄不要生病、出外注意安全以免受傷、……。你呢?你在生活中怎麼愛護自己的呢?(學生自由回答)
弟子規經句: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7.    曾子受杖:
孔子曾説「參也魯」,其實曾參確實不聰明,甚至愚笨。有一次孔子教訓他愚孝說:「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熟大焉?」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日,年少笨手笨腳的曾參不慎誤斬斷瓜籐的主根,令植物死。他的父親曾點知道後大怒,以大杖擊其背,但曾參不走也不避,結果被擊暈了。
孔子便教訓他不識變通,應學舜一樣,要適當地受罰,否則會造成「父殺子」的意外,使父親陷於不義,就是最大的「不孝」。
想一想:
當父母也有沒注意到做錯事情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提醒父母,讓他們繼續做錯下去,會變成害父母犯錯。
想想看,我們應當怎麼做比較好?(答:柔性勸導等。)
如果父母對我打罵,已經很嚴重了,我該怎麼做比較好?(答:避開當下,同時做好保護自己免於受傷的情境,等父母氣消,再跟父母好好談談。)
平時的你,又是怎麼做的呢?(學生自由回答)
弟子規經句: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18’

 

教學活動的相關補充資料放在下方附錄

【學習單】

1.  學習曾子盡孝的典範。

2.  能實踐孝順的目標。

10’

 

【學習總結】

1.  學習曾子盡孝的典範。

2.  能實踐孝順的目標。

5’

 

回饋與統整:

 

附錄:

 

《孝經》第一章全文如下,我建議學生經常頌讀,最好熟能背。這則內容如下: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大雅是《詩經》的一種風格,分小雅和大雅。這兩句出自〈大雅‧文王〉,意思是:我們能不腼懐先祖文王的德業嗎?我們應修明祖先的德業,使先人的德行能繼續發揚光大,才不愧為文王的子孫。

 

《孝經》最後一章是〈喪親〉,說明「喪不過三年」。最後寫:「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後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中國人自周朝以來「淡宗教」,而「敬祖先」,因為人的不朽在於家族的繁衍:父終有子繼其志,子又生孫,孫又生子,連綿不絕。因此,中國人重男輕女,希望子女長大後能成家合室,開枝散葉;中國人祈望兒孫滿堂、五代同堂!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人重視孝,也重視家訓家教,更重視教育,所以要尊師重道。父母最怕子孫「不生性,不長進」,敗壞家風,使家門不幸。要了解中國人的特性,不能不學習儒學,要學習儒家思想可由《孝經》入手,也要認識《大學》以入門,了解「三綱領、八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