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兒童教育(四)惜字、惜穀、惜陰、仗義
節錄自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第57集) 成德法師主講
「現在如不再種苦因,將來即能免受苦果。何謂苦因?貪瞋痴三毒是也。」我們教因果教育還要教到讓孩子知道,連這個念頭貪瞋痴都是苦因。相應的故事也要告訴他們,像安世高大師那個同學托缽不高興,發脾氣,墮到畜生道去了,這就是他的苦因。
「何謂善因?濟物利人是也」,就幫助別人。「若人人明達因果之理」,明白因果了,「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災害自無從起矣」。現在推廣因果教育是我們每一個老師的本分,也要盡力來做。濟物利人,種這個善因,善果多快?也讓孩子感覺到因果迅速。
有一套書《道德叢書》,師父上人印了不少。這一套書每個故事都短短的,差不多四五行就一個故事,有空多看看、多積累,都是真實的。比方成德曾經看過,順治五年,記得很清楚,應該是伊斯蘭教的叫哈九,他開餐館,有一個客人來吃飯走了,他的包袱忘了拿,裡面有五十金。結果他一看趕快叫兄弟哈七追上去,因為那是趕路的人。追追追剛好追到渡口,客人還沒上船,趕緊還給他,他失而復得很高興。突然這個河中船隻翻覆,很嚴重,他一看到,反正我這些錢失而復得,誰能救一人賞五十金。結果船隻就快速過去了,最後只救了一個人,就是哈九的兒子,剛好在那個船上。大家想一想,假如哈九沒有叫哈七還回去的話,他兒子就沒救了。古人很用心,都給我們記這些故事。
我們看第七,「惜字。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痴。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不懂道理,人跟禽獸就沒什麼差別了,甚至於有可能做出來還不如禽獸,烏鴉知道反哺,羔羊知道跪乳。這裡就有一個很著名的公案,宋朝賢相王曾,他為什麼叫曾?因為他的父親很恭敬字紙,這是聖人傳下來的教誨,在路上看到字紙,恭恭敬敬拿回去洗乾淨,然後把它化掉。有一天夢到孔子在他的夢中撫摸他的背,你這麼尊重聖賢留下來的經典,不過你年紀大了,我派曾子來做你的兒子。所以他父親就把兒子的名字取叫王曾,真的是一代賢相,德行非常好。這是正面的例子。
《太上感應篇彙編》也有提到負面的例子,有個讀書人要趕考,他可能忘了(忘了也是不夠恭敬),他自己的包袱裡面有《楞嚴經》,結果他拿來做枕頭,就不恭敬。後來考沒考上,高人指點他,你記不記得你曾經這樣睡覺,損了你的德,損了福。《金剛經》有說,若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要像有佛一樣的恭敬這些經典,因為經典是佛母,佛就是因為深入經藏他才成佛的。
第八,「惜穀。田中五穀,以養人民」,民以食為天,「愛惜五穀,即是善心。修善者存,不善者亡。惜穀獲福,殄穀遭殃」,暴殄天物就會有災禍。《彙編》確實理論得很清楚,事例又非常豐富,而且很多角度,古人這部書經歷了上千年這樣積累下來,每個朝代都有增補,能珍惜這一部書,那不知道是珍惜多少人的良苦用心。這裡有提到了,從來散棄五穀的人「多遭雷震之禍」,被雷打死。為什麼?因為民以食為天,你暴殄天物了會遭天譴。「輕之」,你輕視了五穀,這是褻瀆天,民以食為天。而且說實在的,這些五穀怎麼來的?天地滋養成的,你把天地滋養的東西都給它糟蹋掉,「其報甚重」。在古代天子都是春天的時候親自來帶動耕作。
「陳僖敏公鎰父」,他的父親「為人善厚」,有一次在廁所間見到鍋底飯,鍋底飯可能還有點硬,見到鍋底飯一塊,在廁所裡面撿回來洗乾淨吃,不糟蹋。夜裡就夢到神說了,你很好善如此,當得福報。沒多久他就有了子嗣,就生鎰。他的孩子官到了尚書,就是教育部長。結果他的兒子做到教育部長,就封他父親同樣的官職。他的父親就撿了一塊掉在廁所的飯,感得福報,他的孩子、他自己福報都那麼大。故事很多,大家可以慢慢去看。
第九,「惜陰。七十古稀,彈指即過。過則已無,何敢懈惰。努力勤學,立德立業。自利利他,為世作則」。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大家有沒有看過因為惜光陰得到好報,或者糟蹋光陰得到惡報的例子?有的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是teamwork,大家一起建立database,建立資料庫、建立故事檔案庫,有的話大家不要客氣。
財富、壽命都是屬於福報,把時間糟蹋掉了,其實也是把自己的福報糟蹋掉了。人其實沒有長命短命,就是福祿花完命就沒有了。錢財花得太凶了,最後祿盡人亡。時間都糟蹋掉了,到最後就短命。
在《彙編》當中有講到福田大分三種,福田心耕,「恩田」,報恩的心就有福報;「悲田」,悲憫慈愛眾生就有福報;再來是「敬田」,恭敬物品,恭敬生命,恭敬時間,這都是培福。
我們看第十,「仗義。一舉一動,唯義是取。義之所在,無往不利。小人見利,即忘其義。雖得小利,究竟吃虧」。其實我們的孩子重義還是重利,最關鍵的還是父母的身教。這一點自己體會很深,父母,甚至於延伸到自己整個家族,從來沒有因為利產生過言語上的衝突,都是爭著付錢。這潛移默化也影響自己,所以自己人生過程當中有很多選擇義跟利的點,現在已經五十歲了,回頭看看,不止一二個點,都是義利的抉擇,那個抉擇只要選擇的是利,成德現在就不可能跟大家見面了,真的,那一抉擇人生的因緣方向就不一樣了。所以君子喻於義,我們得培養學生跟孩子成為君子,這個社會就有福。所以我們得問問自己,還有沒有計較、自私自利?還肯不肯吃虧?要學吃虧,不能去佔人家便宜,哪怕你佔了便宜,那是小人冤枉做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