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備孩子應該避開的七種情況
節錄自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第23集) 成德法師主講
古人還有七不責之教,很值得借鑑,即使只是責備學生,都必須避開這七種情況。這讓我們感覺心地柔軟。老師的心,我們前面跟大家有提到,《村學究語》內容裡面提到,要有母親的慈愛、父親的嚴正。父親滿有威嚴,母親很慈愛,老師要同時具備嚴跟慈,這個柔軟就表現在時時能體恤學生的狀況。
第一,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孩子都感受得到的。我的母親要打我把我帶回家,那個過程都能感覺到母親的心境,就是你在走的那個過程都覺得很慚愧。但是我們都看鄰居當爸爸的、當媽媽的,就當眾打到那個掃把都壞掉,孩子都被打成破罐子破摔了,這都是情緒發洩,甚至很好面子還打給別人看,不妥當。
第二,愧悔不責,假如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大人就不要再責備他。這一點也不好做到,那是要什麼?能時時感受到孩子的心才做得到。成德也觀察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孩子已經覺得不好意思、慚愧了,當爸媽、老師的嘎嘎嘎還繼續講,都沒有掌握到恰到好處。本來他慚愧心起來你講到他很煩,你沒有護好他的善根,最後離開的時候還是覺得很囉嗦。這個度是智慧,可是這個智慧來自什麼?來自慈悲,時時體恤的慈悲心。真正柔軟的心不讓人難堪,不讓人難受。就像老法師常常期勉我們: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哪怕你在指正他,但他感受到的是為他好,真誠。
第三,暮夜不責,他要睡覺了,不要責備孩子,這樣責備,孩子帶著沮喪失落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眠,要麼惡夢連連。我們隨時都不是情緒做主的,都能在這個境界當中觀照到孩子要睡覺了,明天再說。我們有時候性子急就伏不住了,伏不住情緒了,非今天給他講清楚不可,結果搞到父母、子女身心俱疲。
第四,飲食不責,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假如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我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們有沒有經驗在吃飯的時候被人家批評?你們都很好命,你們都沒反應,還是你們修養好都沒有放在心上,想這個有點想不起來。我回想在吃飯的時候被人家一批評,馬上胃的肌肉就有點反應。我們假如能體恤到對方,己所不欲,我自己有這個體會,我就不忍心這麼去做了,勿施於人,這才是愛人,體貼入微。
其實這樣的能力是我們本有的,我們想一想當爸、當媽媽的人,孩子有風吹草動你第一時間就去了,那是我們本有的天性。我姐姐都是第一時間反應,我還後知後覺,怎麼了?她都聽到聲音了。誰教的?誰教媽媽的?沒教,天性,真心起作用了,對孩子無條件的付出。可是當孩子開始長大了,開始有條件了,分數要給我考好,怎麼樣要給我怎麼樣,要給我面子,不要丟我的臉,很多要求出來了。我成績不好後來還能慢慢恢復起來,都是在父母的這種不比較、不攀比,不然我們的信心會折損,我們父母從來不拿我們去跟人家比的,都是鼓勵我們多。
第五,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的時候經脈處於暢通狀況,假如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馬上堵住,這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我們上課的人也要注意這一點,你突然是很輕鬆的氣氛,突然板一個臉喊一句很重的話,把人家嚇到了不行,隨時要能體恤到學生的狀態。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處於感受到經脈堵住的感覺,我是比較敏感,有一些情境馬上就覺得這裡就有點堵,然後就要自己調一調,趕快揉一揉,然後打幾個嗝,這樣調整一下,就會比較舒暢。真的,我們的態度情緒會影響人家經脈不通。
第六,悲憂不責,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責備他。其實我們看到一個人很悲憂了還責備他就太不體恤了,安慰都來不及了。可不要人家悲憂了還告訴他,「你業障太重了,所以你才會遇到這個事,好好懺悔」,昏倒。我們學大乘佛法假如沒有儒家的基礎,真的會學成這個樣子的,人情事理體恤不到了,人心體恤不到了,都用很高的道理壓人。「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提醒人家也話不要說盡,提醒不要他所有的問題全一次我給他個痛快,可能你勸誡一下他信心都沒了,你本來是要勸他的,搞得他都沒信心了。別著急,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我們在護念別人的時候也要調伏自己太硬的心、太剛強的心。
第七,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此時更需要父母師長的關愛、溫暖。假如一個人生病了,家裡的人還說別裝了別裝了起來了,你說他多難過。有時候真的人沒有經過,不知道那個味道。沒有二三個月失眠的人不知道失眠的痛苦,甚至你說「啊,睡不著?」你這樣講話傷到人家睡不著的,雖然真的你躺下去三分鐘就睡著了,但是也不能因為你太好睡了而體恤不到人家難睡人的心情。事非經過不知難,往往人生過病之後同理心比較強,會感同身受了。父母師長的關愛溫暖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所以七不責的古訓非常重要,做老師的人必須銘記在心,切實遵守。七不責是心法,這樣體恤柔軟的心真的我們當老師隨時可以提得起來,那孩子信任你、依靠你,你給他講的話他都會放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