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是隨順自己的習性,還是為小孩著想?
節錄自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第20集) 成德法師主講
我記得我在任教的時候,剛好有學生被留下來,我走到這個同事的教室,雖然只有一二個學生留在那裡,但是我們假如談話就很粗俗,你說那個對孩子的內心會不會有衝擊?當然我也用眼神告訴他,不要這麼講。父母老師一言一行都要給孩子做好榜樣,我們要有這種責任。
包含《了凡四訓》也是這麼教我們,「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其實人最關鍵的就是這一念,是隨順自己的習性,還是為學生著想、為小孩著想?其實就是自私自利跟利他的較量。我們真想為孩子好,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改過就不難,要真想為他們好。我們也聽過父親抽菸,太太檢查懷孕了,菸掐掉,「我從今天開始不抽菸了」。有,有這樣的爸爸。那他抽了那麼多年,為什麼一下子他有這個力量?他是真心為小孩好,不希望給孩子不好的影響。
必須尊重差異、平等對待的老師,才能讓孩子學習到互相欣賞、各展所長,避免落入互相攀比的誤區。老人家提醒得很細緻。
再來又提到,童蒙老師不能有浮躁易怒的脾氣,那是缺乏自制與耐性的表現,會把小孩帶壞。《易經.損卦.象》曰:「君子以懲忿窒欲。」君子要克制憤怒,節制情欲。人都難免有七情五欲,但是童蒙老師必須做到更嚴格克制與掌握自己的情緒,正如《禮記.曲禮上》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童蒙老師絕不能在學生的身上宣洩自己的情緒,而要時時保持理智,能夠包容學生的錯誤,展現出充分的愛心與耐心,這才是為學生們做出良好道德修養的模範。
我們這樣學習下來,那要當好老師,我們得先調伏這些習氣才有可能。欲愛人者我們得先自愛,自愛,期許自己恢復自己的真心、佛性,不願意再隨順習氣了。我們能從事教育工作那是很有福報,而且這個工作很能夠積功累德,又能夠教學相長,這麼好的機緣。我之前也跟大家分享說,給我一個月十萬塊,我還是要教學;給我一百萬,我還是要教學。很珍惜可以教學的因緣,來成就自己,進而去成就學生。
接下來有講到童蒙養正教師的典範,有舉了民國初年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為例。他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科期間,有建立教育實驗區,與陶行知、廖世承等人共同倡導優質教育。當年的南京基本都是完全西化的教會幼稚園,沒有中國特色的幼稚園。陳先生創辦了第一所中國式的幼稚園,「東南大學教育科實驗幼稚園」。他與許多西方現代兒童教育家強調兒童本位與自由教育的主張不同,陳鶴琴先生並不認為兒童的自由與個性的發展可以獨往獨來、放任或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他相信,凡是兒童都可以教育成為有成就的人。
我們讀到這一段,我們是處在教育理論非常眾多的時代,我們自己也要能判斷這些理論妥不妥當。曾經剛好跟老人家在用餐,用完餐大家在談話,有人談到了人本主義學派。老人家因為沒有在師範學院學習過,所以這些現代教育的思潮老人家沒有接觸,可是老人家一聽到人本主義馬上就說了,應該是孝本主義。我們看老人家心地清淨,可是一接觸到一個東西他就生智慧,這個主義會產生什麼流弊沒有,他馬上可以感覺到。我們當老師也要有這個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