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孩子要恩威並施,這個分寸要抓在哪?
節錄自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第9集) 成德法師主講
我們當家長的人有很多煩惱,人之所以有煩惱,都是因為不明白道理,明理了,理得心安。像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我們也有很多擔憂,不是為自己擔憂,很多是為了孩子擔憂,那擔憂不如給他個祝福,不如給他念佛迴向,不如讓他明理。再來,有時候擔憂在哪?我的方法對不對?有時候我們的擔憂是在這裡。這種擔憂是很有責任心的老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比方有老師問到了,教師以最大的愛心、耐心來陪伴孩子成長,然在此同時亦知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那麼在寬嚴鬆緊之間,宜如何拿捏分寸或持守原則,方能更利益於教學?
我們都知道要寬猛相濟、要恩威並施,這個分寸要抓在哪?佛法有一句話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只要我們把心用對了,就不會偏差在哪裡。比方《大學》說:「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我們完全真誠去做,裡面沒有自己的得失,沒有自己的情緒在裡面,也沒有成見、沒有是非對錯在裡面。其實還是這顆心。
其實老法師都把綱領告訴我們,他老人家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談到了五心五行,五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五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其實佛所講的經教從理上講,就是指導我們恢復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現在要去指導孩子,但是更根本的是護好自己的心。我的心都沒有受到得失、人我,沒有情緒,沒有感情用事,那不會偏到哪裡去。而且隨著我們在指導學生,我們的閱歷會愈來愈豐富,愈處理愈純熟。
什麼時候可以純熟?因人而異,很用心的老師,可能他教一二年,就比人家教三十年有經驗。至誠感通,真誠心學的時候,很短就掌握住了。假如利益學生的心不夠切,有時候我們摸索了一二十年,還不得其門而入。所以還是心是根本,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其實我們自己也要感受,當我們的心不受到這些煩惱的干擾的時候,我們往往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都有靈感出來。
像成德,我的性格相對溫和,那我要不要在一些重要時機現怒目金剛相?大家覺得需不需要?成德最近在參不二法門,這個怒目金剛跟慈眉善目是一不是二。大家一聽,暈了,怎麼會一樣?從外表上看差別很大,從根本上都要從利益學生的心出去,它就平等了。假如不是從利益學生,怒目金剛變成發脾氣,那不對,那造業了,火燒功德林,只會造成同學說,「我的老師很凶,脾氣很大」,這個我們就有流弊了。
所以佛法的學習讓我們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然後看事情也不容易看在表面,要看在根本處。很多祖先的教誨都是提醒我們,用心要在中道上。比方說,「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我們很容易包容人、很寬厚,可不要讓學生有恃無恐,「反正老師又不會責怪,老師也不罵我」,他就比較放肆。所以當老師也要有威嚴,但是這個威嚴可不是因為強勢出來的,要有道德之威。我們處處以身作則,本身就會給孩子一種威嚴。
我自己是很有感觸,像我的父親很少指責我們,沒有到很過分他不會罵人的,而且每一次批評也都會講清楚我的錯在哪,不是說情緒起來,不是的。可是平常的時候,只要我父親在,我們三個孩子都挺乖的。所以一個家都得要有黑臉白臉,這個是很重要的。我們也不能又著在文字上,威就是要很凶,這個就解錯了。
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你很精明,明察秋毫。你看每個人的性情不一樣,有些人比較大而化之,有些人很精明,但是都不在中道,要慢慢調到中道。精明者,不要造成人家一看到你就緊張兮兮的,看到你的眼睛他就全身不自在,因為你特別苛刻,那這樣又有點過了。這都是古人處世的哲學。
佛法的中道在哪?就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更具體的講,真誠是中道,清淨是中道,平等是中道,正覺是中道,慈悲是中道。但是這個慈悲不會造成多禍害,這個方便不會出下流。
我們老師們每一天在教學的時候,我想境界不少,但是不要緊張,也要信任自己。